第一节 弘扬移民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精神。在三峡百万大移民的伟大实践中,库区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孕育形成了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三峡移民精神。云阳作为库区移民第一大县,通过对破解世界级难题的总结和提炼,首先提出了移民精神。在不断丰富和诠释“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勇争第一的创新精神”的实践中,成功搬迁移民16万人,中国移民新城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连续5年荣获库区移民工作一等奖,赢得了“百万移民看云阳”的赞誉。移民精神已成为团结和激励128万云阳儿女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了云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弘扬移民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随着二期移民的清库和三期移民的顺利推进,云阳移民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了85%,全县工作重心已实现由移民搬迁为主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转变,由移民为先为重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
1. 弘扬移民精神,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是云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精神指引。云阳地处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移民大县、财政穷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移民搬迁前,全县仅有一条水泥公路。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02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0.86亿元,财政收入9753万元,人均纯收入1574元。在移民迁建中,云阳人民发挥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勇争第一的创新精神,将移民迁建作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负重拼搏,成功地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4年底,累计完成移民投资44.885亿元,搬迁集镇14个,新建二级公路186公里,硬化公路156公里,对129家企业实施了关破,54家企业得以技改迁建,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7.30亿元,财政收入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4元,云阳人民靠移民精神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而且为云阳的发展搭建了基础和平台。弘扬移民精神,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云阳县域经济,实现建设三峡库区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
2. 弘扬移民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舍小家,顾大家,奉献三峡为国家”这是近16万云阳移民在大动迁中发自内心喊出的同一个声音。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云阳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外迁3.9万人,涉及5个省市、21个县市、289个乡镇、1649个村、2848个组,收获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云阳人民心中形成了共识。“互帮互爱、顾全大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得以在人们心中生根。不计得失、敢于从头再来的艰苦创业精神不断在人们心中升华。这些精神,激励云阳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承担着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新城以“三创”为抓手,成效初显,创市级文明单位21个,县级文明单位177个。农村以“七改六好”为载体,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蓬勃开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城乡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弘扬移民精神,必将更加激励云阳人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3. 弘扬移民精神,和谐社会环境日益凸现
十年移民,铸就了云阳历史上的辉煌。移民工作成果喜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但三峡移民是一道“世界级难题”,百万移民必将触动千差万别的个人利益,同样不可避免的因移民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大量存在。一些移民因搬迁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一些企业职工因改制而下岗,一些非移民也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了既得的利益,移民搬迁后期扶持任重而道远,库区发展还困难重重。弘扬移民精神,对于建设“诚信云阳、文明云阳、开放云阳、平安云阳”,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通过弘扬移民精神,使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全县人民的智慧集中到脱贫致富的建设中来,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观念,坚持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原则,真正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局面;通过弘扬移民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县干群战胜困难的信心,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与全局的利益,眼前困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全县人民热爱家乡,改变落后面貌的动力;通过弘扬移民精神,使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切实转变,全县干部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增强实干创新能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好事,踏踏实实为人民谋福利;通过弘扬移民精神,初步构建起云阳廉洁高效、行为规范的政治环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安定祥和、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互相关爱的人文环境。
二、弘扬移民精神,谋求新的发展
移民精神来源于百万大移民,弘扬移民精神在于创造未来。移民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云阳,仍需要用移民精神来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五大战略,用移民精神来谋求新的发展。
1. 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动力,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云阳在移民投资的强力带动和移民精神的鼓舞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要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动力,围绕打造三峡库区“三基地两中心一区”的发展目标,即建设新兴轻工业基地,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三峡库区农用物资交易中心,三峡移民文化发展中心,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新型工业经济发展方面,从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矿产加工、现代中药、机械制造、水力发电、丝绸服装、新型建材等七大工业门类。坚持“内外并举”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应紧紧围绕“135”工程,借助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扶持,以农业加工业发展为依托,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联接,重点培育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柑橘、蚕桑、中药材、油菜、速丰林、油桐等七大农产品基地,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云阳产业经济的发展。
2. 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契机,推进以新城为主的城镇化建设
在10多年移民搬迁中,云阳新县城已累计完成投资40多亿元,城市功能建设基本完善。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契机,构建“主城区——中心城镇——一般城(集)镇”的城镇体系框架。要严格遵循建设规划,注重风貌设计,突出山城、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合理配置产业,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县城以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为目标,严格遵循新城30万人口、50平方公里规划修编方案,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严格控制山脊线、水际线、城市轮廓线,突出建筑风貌生态特色。按照创建市级文明县城目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高市民素质。应着力对新城人字梯、两江广场、滨江小区、体育场、龙脊岭文化旅游长廊、长江大桥的形象景观倾力打造。随着云阳中学、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云阳师范进修学校、职教中心、县人民医院、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彭咏梧江竹筠烈士塑像、革命烈士陈列室、三峡移民博物园、珍稀植物园、水上珍稀动物救助中心等新城一大批社会事业进行建设,丰富中国移民新城的内涵,优化新城人居环境。区域中心镇加快建设步伐,扩大城镇规模,以江口、盛堡、南溪、长洪、高阳、龙角、故陵、红狮、关市、沙市、双土等镇为中心,发展商贸、建材、运输、加工、度假、休闲等产业,充分发挥其支撑区域辐射片区带动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边贸镇和一般镇乡要在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注重特色品位,提高竞争实力上下功夫。整合壮大以新城为中心,以沿江(长江及县内四大水系)、沿路(渝巴、云巫、云开、云利)、沿边(县城边界)为重点和南北两个经济圈为亮点的城镇群以及新城景点景观资源,使其连点成片,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3. 以弘扬移民精神为核心,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云阳自然景观壮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要以自然生态观光、人文揽胜和三峡移民文化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体,建成以生态和移民文化为品牌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生产经营、旅游休闲娱乐等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一是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以游天下第一洞、第一缸(龙缸龙洞)、石笋河、歧山草原为龙头的江南风光景点和以游三峡平湖,拜最大“移民”张飞,登亚洲第一梯,览滨江公园的“云阳移民文化一日游”。二是按照“护原貌、展真颜、扬其韵”的思路,重点建造三峡文化一条街。三是做优、做精张飞庙及三国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挖掘培植三峡石、根雕、巴蜀民间工艺,培育壮大云安羊杂、云安包面等地方风味小吃。四是积极发展水陆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业,推动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通过弘扬移民精神,实现第三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4. 以弘扬移民精神为主题,大力培育移民特色文化
云阳立足于移民主题,培育树立了富有云阳特色的移民文化品牌。以移民为素材创作的组诗《我们的9·28》、MTV《虎跃龙腾》、小品《对接》在全市、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弘扬移民精神,深挖移民精神内涵,丰富移民精神外延,全方位、多角度、新视觉,倾力打造富有云阳特色的移民文化。在巩固丰富已有移民文化品牌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更多重放异彩的移民文化活动。力争使云阳9.28三峡移民文化节成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子项目,亚洲第一梯登梯邀请赛成为全国性的一项体育赛事,张飞庙庙会成为全国三国文化的一个看点,龙舟大赛成为全库区的民间传统体育赛事。通过开展移民文化活动,吸引全国更多媒体关注和更多人们的参与,让移民文化得到广泛交流,通过移民文化的传播让移民精神走向全国。
三、弘扬移民精神,探索有效途径
1. 不断深化和丰富移民精神的新内涵
在深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弘扬移民精神的有效途径。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显现,是红岩精神的延伸。移民精神继承了民族精神、红岩精神的精髓和实质,是各地在移民迁建和安置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移民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新的时代赋予了移民精神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涵。云阳在10年移民迁建中,培育了伟大的移民精神,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勇争第一的创新精神,即变安贫为求富、变守摊为开拓、变求助为自强、变畏难为奋进。因此,我们要弘扬移民精神,就必须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永远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断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不断在建设“诚信云阳、文明云阳、开放云阳、平安云阳”的大环境中将移民精神发扬光大。
2. 树立移民先进典型,用典型教育激励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必将迸发出奋进的火花。在波澜壮阔的百万大移民历史洪流中,云阳是移民人数最多、动迁人数最多、外迁人数最多、县城搬迁最远的移民大县,云阳移民工作曾连续5年获得重庆市移民工作一等奖。云阳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舍小家,顾大家,奉献三峡为国家”的好群众、好党员、好干部,圆满完成了一、二期移民任务,赢得了“全国学教活动先进县”(全国唯一的五个学教活动单位之一)的殊荣。十年来,云阳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如累倒在移民工作第一线的重庆市党代表、大桥沟居委会主任向思凤,“移民先进村支部书记”叶福彩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先进典型就是移民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推动云阳“移民、扶贫、稳定、发展”四大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但是,我们对移民工作中的先进典型还挖掘不够,塑造不够,宣传激励不够。为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一是精心策划,继续挖掘和塑造一批移民典型;二是通过文艺采风活动创作并推出一批以移民为素材的文艺精品;三是筹备成立三峡移民精神研究学会,积极开展理论调研,把移民精神变成理论成果,推动云阳新的发展;四是建立一批移民教育基地和户外移民宣传阵地。通过挖掘典型,塑造典型,宣传典型,最广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云阳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 把移民精神作为一门生动的教材,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十年风雨移民路,是一门生动的活教材。弘扬移民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培育和弘扬两个关键,培育是为了弘扬,弘扬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因此不断挖掘和实践移民精神,把移民精神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和工作切入点,把培育移民精神纳入全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弘扬移民精神与学习民族精神、红岩精神结合起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把移民先进典型作为身边的生动教材,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一是以创作诗歌、电视散文、征文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二是编成德育歌谣,以顺口溜的形式对学生、群众宣传教育;三是编教材读本,作为党员干部的学习蓝本,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四是成立宣讲团,组织演讲赛进行宣讲。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移民精神成为一种动力源泉,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贯穿在全县各个方面的建设中。
4.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将移民精神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移民精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弘扬移民精神,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中。一是应充分运用每年一届的云阳三峡移民文化节和社区组织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春节联欢活动等载体,唱响云阳群众文化的四季歌,营造移民大县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继续开展“党员进社区——奉献移民新城活动”,以新城各社区内的单位轮流“坐庄”的形式,推出了新城社区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如“美丽云阳春之歌”、“共建一座文明城”、 “同在一片蓝天下”、“劳动者之歌”、 “颂祖国”、“颂歌献给党”、 “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的九.二八”等为主题的活动。三是采取城里“送文艺”下乡与乡镇“送乡戏”进城的互送的形式,把城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如在首届乡镇文艺进城演出活动中,高阳镇富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舞狮、花灯、腰鼓、打莲湘、秧歌等20多个“乡戏”在新城大放异彩,展示了高阳镇移民生活新变化,并获得了群众喜爱,为广大移民群众送上丰富的文化套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文娱节目使移民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于群众心中。
第二节 创新三峡移民文化
一、三峡地区移民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峡地区历来是频繁移民的地区,具有多次移民的历史。据载,先秦时期,明清时期,抗战时期,是三峡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三个移民时期。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之战,楚国攻占巴国,大批楚人源源移居到三峡地区,形成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潮。如是,巴楚人的共生带来了巴楚文化的交融,从云阳李家坝出土的战国墓葬器物及生活遗迹中,就发现了这种巴楚文化交融的佐证。
明清时期,爆发土王冉令贤向五子王反周战争,战乱长达数十年,三峡境内土著巴人几乎绝迹。因而,政府组织大批湖北、湖南等地人口迁入四川,也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与之相邻的三峡地区成为主要的迁入地。这次移民潮,更多地带来了荆楚文化,使荆楚文化在三峡地区生根、开花、发展、壮大。同时,又与本土文化进一步的交汇、融合。这些可从三峡地区文化的最表层民风民俗中去发现荆楚文化交融的复合特色。
抗战时期,大批川外难民涌入抗战大后方四川,把中原、江南等地的先进文化带入四川,使三峡地区的本土文化兼收并蓄,汇纳百川,更显其内涵的博大及形式的千姿百态。值得一提的是,云阳历史上随着制盐业的兴起,不少陕西人迁入云阳,又带来陕西文化。云阳如今所称道的云阳盐文化实际上就是陕西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个性表现。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移民文化的产生源远流长,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它的内涵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有其众多地区文化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其形态多姿多彩,无处不具,无处不在,表现于三峡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的方方面面。
二、新时期移民文化产生的现实基础
发端于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的移民精神和移民文化,由云阳率先提炼和倡导推出,是历史的必然。
早在1999年11月29日,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肖敏在新县城建设总结会上就提出了“移民精神”的初步概念。2001年7月10日和2002年4月6日在高阳镇移民工作会上,两次用一副对联阐述了“高阳精神”,即:“团结奋斗攻坚破难拼搏打硬仗,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奉献为移民”。后来又从“高阳精神”引伸出“移民精神”。特别是在2003年2月17日召开的中共云阳县第十一届党代会上,县委书记王显刚全面阐述了“移民精神”的内涵,号召全县人民发扬时代的“移民精神”,努力建设小康云阳。县长肖敏在十三届人代会报告中也阐述了“移民精神”。“移民精神”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指示市委宣传部和市移民局到云阳总结提炼后,市委正式确定为“三峡移民精神”,更全面、更准确地阐述了其内涵,并号召全市要像学习“红岩精神”一样学习“三峡移民精神”。
2002年8月31日,县长肖敏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提出了“移民文化”的新文化概念,提出打造“移民文化”,充实中国移民新城的文化内涵。在2005年10月9日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市府正式提出“移民文化”。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号称“百万移民”的宏伟工程,仅云阳就涉及动态移民16万,集中外迁移民4.3万,占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三分之一。这是三峡地区历史上第四次也是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移民大潮。它给三峡地区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财富,更是富足的精神财富。百万移民不仅在移民搬迁中为国家舍小家,表现出顾全大局的牺牲奉献精神,而且在外迁的过程中,使观念受到碰撞和升华。数十万移民外迁,大量流向了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发达地区,将先进的观念和进取的意识又流回来,使相对封闭的三峡人因外迁而带来一次观念更新的机会。过去那些一年干活半年闲、摆龙门阵、蹲墙根晒太阳,自由散漫惯了的人们,如今连吃饭、走路都加快了速度,跑市场、找项目、谈生意的场面随处可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因循守旧走向开拓进取,观念的更新、意识的转变将成为三峡库区今后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必然会用艺术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宏伟工程。透过三峡百万大移民和移民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奉献牺牲,去体味三峡工程建设之伟、之巨、之艰,去凝聚中华民族之精、之气、之神,到哪里去挖掘、寻求比这更好、更深刻、更富感染力的题材呢?那就是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大题材、大手笔、大视角,最具挑战性,最富感染力,更有代表性,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的移民创作题材,必将涌现出大批流传千秋、激励后人、见证历史的文学艺术作品。
重庆市委宣传部、移民局、剧协组织的文艺创作人员创作的电视系列剧《三峡移民的故事》在全市、全国播出;重庆市文联组织的文艺创作人员创作的歌曲、曲艺节目在全国获奖;万州日报社组织演出的多幕话剧《移民金大花》在全市各地巡回演出并准备进军北京;云阳土著作家刘琦的移民题材长篇小说《惊涛拍岸》;云阳县人民政府县长肖敏以移民为题材创作的三峡移民组诗《为移民送行》、《我们的9.28》、《三峡回水到家门》以及MTV《虎跃龙腾》、小品《对接》、表演唱《我送移民去外迁》等等,不胜枚举的文艺作品,对库区、重庆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
新时期产生的移民文化赋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内涵。它不再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简单产生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融相生、兼收并蓄,而是更具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性、时代开创性的拼搏奉献协作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称之的移民精神。百万移民,及移民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移民精神,就是移民文化产生的现实基础。
三、云阳三峡移民文化节——库区移民文化的创新
1. 三峡移民文化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移民精神的具体体现
云阳是库区最大的移民县,是集中外迁的第一个试点县,移民工作连续五年获重庆市一等奖,连续三年被国家三建委表彰为先进集体,二期移民清库五个单项考核名列库区第一。同时,着力塑造中国移民新城品牌,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小康云阳。云阳人民在不断丰富和诠释“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勇争第一的创新精神”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打造移民文化。
2002年移民大镇高阳首次举办了“三峡移民文化节”,将高阳人民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融入文化艺术中予以歌颂和展现。1999年9月28日,云阳县级机关从千年古城迁往新城,三年后的2002年9月28日,县委、县府在旧城召开“三峡移民工程云阳县二期清库告捷庆典”大会,宣布云阳在三峡库区率先提前2个月完成清库任务。“9.28”是云阳移民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标志,“9.28”是云阳人民难以忘怀和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县委、县府为弘扬、讴歌广大共产党员和移民群众舍家为国、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移民精神,将“9.28”与文化艺术结缘,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三峡移民文化节”,将具体时间定在了每年的9月28日。
云阳三峡移民文化节开库区移民文化之先河,是云阳精心打造的移民文化的品牌。它不仅高扬移民精神的主旋律,丰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更加紧密地与经济联姻,使“文化”这个人们长期习惯于禁锢在所谓“高雅”天地的东西,更赋予时代性及蓬勃的生命力。因此,举办移民文化节本身,就是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移民精神的体现,是文化对精神的全新演绎,是对三峡库区移民文化的创新。
2. 三峡移民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移民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了文化的功能
在三峡工程移民的历史洪流中,云阳向上海、江苏、江西、湖北以及重庆的江津、铜梁等省市输送4.3万移民。老城故里被淹没的生活了多少辈人的家园,多少个不眠之夜,让人萌发出多少的缠绵与眷念;新居家园及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又让人鼓舞起多少的欣喜与渴望!这一切,都让人们在移民文化节中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得到渲泄与抒发,从而激发了人们爱我家乡,积极建设我家乡的巨大热诚!
不啻如此,文化向经济的渗透,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文化的功能,丰富了文化的内涵,突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题。仅就2003至2005三年举办的三峡移民文化节来看,2003年首届移民文化节就有来自上海、四川、甘肃等6个省市及周边区县和县内的16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经营户推出数千种商品展销,日吸引消费者2万人次,日营业额近100万元;同时,招商引资共签约25项,投资金额为6.91亿元,其中外来投资5.8亿元,云阳民间投资1.05亿元,移民资金600万元,涉及工业能源、商贸、旅游、交通等7大类。第二届移民文化节,有来自辽宁、新疆、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及周边区县的190家客商参加了文化夜市和风味小吃展销;有来自广东、山西、江苏等地和县内的120多家企业汇集了2300余种商品进行展销,每日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同时,邀请了50多家外来客商,推出引资项目75个,签约资金12.6亿元,其中县外资金11.98亿元。第三届移民文化节,有来自新疆、成都及市内区县的200多家客商参加了名优特小吃和商品展销,集中展示名优产品、五金百货、中药材及土特产品共2000多种,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同时,邀请外来客商56家,推出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业招商项目98个,签约项目32个,签约资金5.9亿元。这些资金的引入,为云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建设小康云阳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 三峡移民文化节丰富了移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文艺表演。在每届移民文化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内容多有移民题材的创作节目,如文化节主题歌《虎跃龙腾》、歌舞《赤胆忠心为移民》等。在第三届移民文化节开幕式暨长江大桥通车庆典会上,演出了自创节目器乐表演唱《长江大桥赞》、《路桥之歌》,情景剧《特别报道》,舞蹈《赛龙舟》、《千红》等。从而为本土移民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首届移民文化节组织了6000人气势恢弘的载歌载舞的游行表演;在第二届移民文化节组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文艺方阵的表演,在第三届文化节组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广场文化活动,演出节目9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既推动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又丰富了城区人民文化生活内容。在第三届文化节闭幕式上,表彰了7个优秀创作节目,其中有歌舞《虎跃龙腾》、《赤胆忠心为移民》、《赛龙舟》,歌曲《三峡古镇》,表演唱《移民心头甜巴巴》、《我送移民去外迁》,小品《乡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对本土移民题材的创作热情,将有更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移民题材在文化节的舞台上展现。
二是文化艺术展。“锦绣云阳”文化艺术展以摄影和图片展示云阳、介绍云阳,内容涉及面广,题材多样。第一届移民文化节“十年风雨移民路”成果展,再现了云阳人民无私奉献、克难攻坚的移民精神;第二届移民文化节“三峡古镇——云安”摄影展,再现了人们熟悉而眷念的千年古镇;“云阳旅游自然风光展”展现了云阳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这些展出不仅展示了云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自然优势,而且也激励人们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热情。第三届移民文化节“云阳交通建设”成果展,充分展现了云阳县委、县府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负重拼搏、克难攻坚,聚全县之力快速发展交通的辉煌成就。
三是龙舟竞赛。库区蓄水后,高峡平湖的自然环境给传统的龙舟赛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第二届文化节举办的久违了20年的龙舟赛,共有17支龙舟联队参赛,408名选手参加,沿江观看人数近8万名,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乃云阳历史之最。第三届文化节举办的“交通杯”龙舟大赛,共有18支龙舟联队参赛,参赛选手达450人,场面更加壮观,气氛更加热烈,沿江两岸观众近10万。
四是登梯比赛。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梯”的云阳新县城登云梯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每年一度的移民文化节登梯比赛,有来自上海、安徽、宁夏、辽宁、四川、内蒙古等省市及重庆市内各区县的中青年登山爱好者和长跑爱好者共200多人参加。它不仅活跃了云阳的体育运动,也为宣传云阳、介绍云阳提供了途径,从而提升了云阳的知名度。
四、三峡移民文化前景展望
三峡移民文化在三峡库区,特别是在云阳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婀娜多姿,蓬蓬勃勃。移民搬迁产生了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移民搬迁,推动了移民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它给库区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意识和理念,像一缕春风吹拂了库区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库区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大革命、大演变,而且是思想意识的大革命、大演变。它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更有新时期鲜活的血肉精神。三峡移民的历史过程,既是阶段性的,又是永久性的。因为它是社会的重组,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历史性伟大事件。因此,包含移民精神内核的移民文化也是永久性的,它必将在库区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久地激励人们,鼓舞人们,并不断丰富其博大的内容和内涵。就像我们今天去回顾、重温红岩精神一样,在新时期它同样催人奋进,激人向上。因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我们永久的主题、永恒的力量源泉。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50200011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杏花路60号 技术支持:安钻理科技